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见成效:六升四降一保障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3日讯(记者 朱国旺)“医院药品费用占比连续下降,集采药品费用占比显著下降,群众人均药品费用降低,重点监控品种使用量更是跌至原来二成。”11月3日,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柳雯馨用“六升四降一保障”总结了国家医疗保障局组建以来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药品集采后,有的医院仅一个品种每年就能节约费用近千万元。
除了上述“四降”,“六升”是指:医保目录内药品金额、用量占比不断上升;医保谈判药品金额、用量快速攀升,抗癌药等救命新药可及性显著提高;药品集中采购药品使用人次大幅增长,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好药;集采中选仿制药市场份额迅速上升,有力推动仿制药替代;用药质量水平大幅提升,未过评药品市场份额骤减;“两病”(高血压、糖尿病)门诊药品基金支付比例提高,缓解居民用药负担。一保障即九成以上“两病”患者使用目录药品,费用覆盖超七成以上,得到了较全面的保障。
会上,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介绍了《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皮书》。通过跟踪分析国内31个省份804家医院(含596家三级医院、208家二级及以下医院)用药情况,并结合全国数据,发现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医保改革,医保目录内药品使用持续增加,医疗机构用药结构更加合理;重大疾病治疗和特殊人群用药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集采和国谈药品价格下降、用量增加,患者用药质量水平提升;创新药进入医保速度加快,提高了药物可及性、降低了患者负担。
来自医疗机构的医生代表以及企业界人士、患者代表,也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医保药品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疗保险服务处处长冷家骅教授认为,随着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和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和逐渐完善,肿瘤诊疗所需创新药物价格昂贵、使用途径不规范、市场供应有限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救急救命的好药的大量引入,优化了目录结构,改善了医疗生态。
“仅氯吡格雷一个品种,集采后我们一家医院每年节约费用就近1000万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教授介绍了“4+7”带量采购中选心血管病用药费用及替代情况。她说,像阿托伐他汀,每年节约费用677万元,瑞舒伐他汀每年节约296万元,氨氯地平每年节约168万元。她还指出,14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上具有等效性,能够保障人民群众享受优质、价宜的药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认为随着医保目录的日益完善和药价降低,我国肝病药物选择更加合理,诊断和治疗率得到提高,从而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实现了更优策略的保障目标。
“创新药自获准注册到进入医保目录的时间近几年每年都在缩短,目前只有平均21.2个月。”来自阿斯利康、正大天晴、信达生物的企业界代表认为,医保药品管理改革加速了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进程,企业可以更快地从创新投入中得到回报,增加企业大力进行科技创新的信心和研发投入的决心。
“我只花费了两万元就让丙肝得到治愈。如果没有药品谈判降价,医生说需要花十多万元,那样我是没办法治疗这个病的。”一位丙肝患者在发布会上通过视频形式表达对药品管理改革的切身体验与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