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威锋观点
小米不再只是一家手机公司,涉足平板、电视、路由器、盒子、智能手环之后,它的下一步是进军移动医疗。
上周,九安医疗宣布,旗下智能医疗健康公司 iHealth 与小米公司达成一项投资合作,小米将向iHealth注资2500万美元,占股20%。公告显示,iHealth成为小米移动健康领域的合作伙伴,双方将在用户体验、小米电商和云服务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移动健康云平台。
并且,双方还签署一份排他性的协议。小米承诺,在项目交割完成后的两年内不投资以下列产品为主要经营范围的项目或者公司:基于健康大数据的医疗平台、产品或者以血压和血糖测量为单一功能的血压和血糖测量产品。
宣布合作仅一个星期,今天,小米就和iHealth火速推出了一款售价199元的小米定制版iHealth智能云血压计。
用户需要先下载 iHealth App ,然后将小米手机(适配红米系列及小米2S以上机型)插到血压计的专用底座上, APP 会自动打开,套上袖带,点击开始即可完成测量。这款血压计可以将用户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测量时间、均值、脉搏等数值通过图表形式展现出来,并提出改善建议。它还提供云同步功能,只要手机能够联网,测量结果会自动同步到云端,与家人分享。
小米之所以与 iHealth 合作,是因为后者在移动医疗市场上有不错表现。
位于硅谷的 iHealth 是国内上市公司九安医疗的一家全资子公司,曾推出全球第一台移动智能血压计。除了血压计,iHealth还有体重、血糖、血氧、运动记录共五个系列、近十款产品。它以苹果智能硬件合作伙伴的身份出名,专为苹果提供智能手机和平板的个人健康管理配件,其全系列血压计在全美 Apple 实体店、 Apple 在线商城及亚马逊上均有销售。
对此前一直将重心放在海外市场的 iHealth 来说,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和营销能力将有助于其迅速打开国内市场。
从整个科技领域看,移动医疗已经成为了各大科技公司的新战场。
在三个多月前的WWDC上,苹果发布了健康应用平台Health Kit,它可以和一些第三方软硬件兼容,比如Nike的FuelBand和相应的App,还可以让用户把数据与自己的医生分享。为此,它和Mount Sinai、Cleveland Clinic和Johns Hopkins等医疗机构以及电子健康记录服务商Epic Systems展开了合作。最近上市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也集成了这一应用。
Apple Watch 更是苹果追踪健康、健身数据的一个重要产品。它配备心率传感器,还内置两款健应用 Fitness 和 Workout ,分别用于计步和计算卡路里消耗情况、运动距离等。
作为对苹果的回应,谷歌也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自己的健康平台Google Fit。Google Fit将整合谷歌的一系列产品,包括Android手机和平板、Google Glass、搭载Android Wear的智能手表。
苹果和谷歌等巨头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布局非常相似——从智能硬件产品切入,搭建数据整合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有价值的数据和建议反馈给用户,以实现产业闭环。
而国内互联网公司进军移动医疗领域的路径各不相同。
不只是小米, BAT 已经全部杀入。
去年 12 月,百度成立了 dulife 品牌,并发布了手环、血压仪、体脂测量仪、皮肤检测仪等多款围绕健康的智能设备。百度的思路和小米类似,重点在智能设备。 dulife 是百度的自有品牌,而小米与 iHealth 是合资的形式,后者在移动医疗领域深耕数年,拥有更为丰富的技术和经验。
阿里的突破口则是支付宝。今年 5 月,阿里推出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通过这项计划,患者可以在线上完成挂号、候诊、缴费、查看检验报告等流程,并引入了信用评价模式,患者完成就诊后,还可以对医院和医生进行评价,增强医患互动。年内,将有约 50 家三甲“未来医院”覆盖北上广等 10 个城市。
腾讯更直接, 9 月初,它刚刚向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投资了 7000 万美元,这是国内移动医疗健康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融资,引发业内轰动。借此,腾讯也一脚跨进了移动医疗的大门。未来,微信很有可能打通医保,患者利用微信就可以完成医保和自费部分的自动扣费。
科技巨头都在抢夺这一市场,但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移动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盈利模式也还不甚明朗。
至于和 BAT 几乎同一时间入局的小米,提前卡位的意味要远远超过它在移动医疗市场的实际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