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坦动态
移动医疗玩家: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来源:凤凰网

移动医疗又传来大新闻:A股上市公司九安医疗19日宣布,与小米投资签署投资协议。九安医疗将自己的iHealth相关全球业务调整至拟新设的独立实体结构之下。小米投资将向此实体增资2500万美元,iHealth成小米公司移动健康领域合作伙伴,小米将与iHealth在用户体验、小米电商和云服务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打造移动健康云平台。
 
iHealth是一家坐落在硅谷的移动医疗设备公司,为九安医疗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在此之前,iHealth就设计研发了多款移动智能医疗设备,包括无线智能体重计、血氧计,而最为知名的当属iHealth血压计。在2011年拉斯维加斯的CES大会上,iHealth血压计作为第一款能够通过iPhone查看血压的智能设备亮相,之后被苹果看中,作为iPhone配件在其线上零售店销售。目前由FDA批准的脉搏血氧仪除了2013年5月上市的Nonin,iHealth 2013年10月上市的产品也赫然在列。
 
自2013年下半年起,九安医疗就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在2013年7月14日播出的《新闻联播》节目中,九安医疗还成为通过互联网实现产业转型的正面案例被报道,也一度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据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今年,随着O2O大潮的推进,大佬们特别是互联网大佬们也开始加速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布局。春雨医生、丁香园、九安医疗等移动医疗企业纷获巨头投资。
 
优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潇枫在与LIFE健康记者沟通时表示:移动医疗产业在2014年集中爆发,不是资本的刻意追捧,而是行业的确到了爆发的时间点。
 
移动医疗行业今日的红火,外行只看到“贼吃肉”的爽,同行却能体味“贼挨打”的痛。
 
相较于善于靠讲故事画饼充饥的资本市场,业内人士总结中国目前的移动医疗商业模式,认为普遍存在几个难题:聚人难,留人难、推广难、变现难。这几大难题,归根结底,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分不开。
 
陈潇枫认为医疗行业和新兴产业是不一样的,过去对行业改造无往不利的互联网思维独独不能适用于医疗产业。否则“先驱变先烈”,因为这是一个体制政策开放度有限、专业技术门槛高的封闭性行业。陈潇枫在运作U糖、U医、U药等移动医疗产品时更倾向于将传统的医疗行为结合互联网的模式,做创新性的改造而非革命。他认为,真正要把这个产业做大,不应是online- to-offline的思路,而应是offline-to-online的做法。
 
不久前刚获得B 轮千万美元融资的月经期护理应用“大姨吗”创始人柴可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移动医疗行业现在盈利模式的方向和机制都还不清楚,“大家在没有看懂的情况下,都在往里跳”。
 
柴可认为,一些试着组建移动医疗团队却没有任何医疗背景和基因的纯互联网公司,是不值得被投资的。依靠点击付费和刷榜推广这套互联网营销方法做出来的移动医疗产品不可能会有未来和发展空间。移动医疗产品能否成功更多的取决于团队的资质和DNA。
 
以行业观察者Dr.2的统计为例,他针对糖尿病,对各大安卓市场综合搜索汇总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与糖尿病直接相关的app大约就有500多个,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于2011-2012年即停止了更新,且版本系统普遍停留在v1.0-2.0之间。
 
类似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已经有多家公司在做,但对于慢性病患者,便捷地监测血糖等身体数据只是非常基础的需求,更需要的是长期对身体数据的分析、身体异常预警、定期专家问诊等全程的平台服务。否则,仅仅靠App配合智能硬件,不仅推广渠道是个问题,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也非常弱,毕竟相关软硬件在技术层面的门槛都不高。
 
即便是小米看上的iHealth业务,也不过是2012年才刚刚开始为九安医疗贡献利润,根据上市公司发布的2012年财报,iHealth系列产品的主营占比仅为16%。此前针对资本市场的躁动,九安医疗还曾专门发布过风险提示,承认相关产品“消费者认可程度有很大不确定性,销售和盈利情况目前都无法预测。”
 
无法预测的不仅仅是销售和盈利,说一千道一万,与过往对传统行业摧枯拉朽的改造不同,互联网行业尚不具备一举颠覆医疗行业铜墙铁壁的能力,移动医疗的未来更多取决于墙内是否有更多主动伸向互联网的橄榄枝。
 
友情链接: 北京膏滋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新型冠状病毒全国中医名家推荐预防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