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末金证券
8月19日,主打“春雨医生”的春雨移动健康,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创下当时国内移动医疗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纪录。仅仅过了不足半个月,医疗社交平台丁香园冒了尖,宣布获得来自腾讯的7000万美元C轮融资。尽管移动医疗在资本追逐下热度急升,但盈利模式不明、监管政策空白等痛点,仍如影随形。
BAT“插足”
目前投资界最关心的两个行业分别是移动互联网和医疗健康,它们的交集--移动医疗更是备受关注。一位投资人对《金证券》记者透露,甚至连不懂行的圈外人都来“小赌”一把。
习惯在各个领域都“插”一脚的BAT(百度、阿里、腾讯)自然也不会放过移动医疗这块香饽饽。易观国际分析师郭阳对《金证券》记者表示,三巨头在移动医疗上的布局各有侧重,百度做可穿戴设备,阿里做线下医疗支付,腾讯则通过投资丁香园搭建医疗交互平台。
今年7月,百度联手智能设备厂商和服务商推出“北京健康云”,对接其百度云平台。去年年底,百度上线了dulife智能设备平台,还和硬件厂商合作,推出了健康手环、智能血压仪和智能体脂测量仪等多款移动健康设备。今年5月,阿里依托支付宝,开始打造“未来医院”,通过支付宝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目标为帮助医院提高运转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腾讯则看重丁香园在医疗交互平台、移动医疗以及大数据上的优势,欲将微信、手机QQ植入移动医疗元素,以求专业的内容和服务与广大的用户结合,产生更大的价值。
郭阳告诉《金证券》记者,“BAT的医疗布局都在发挥其自身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还谈不上谁更有优势,更有前景”。而上述投资人则提醒道,BAT以及一些大公司已经瞄上了移动医疗健康领域,创业者不要想着和他们硬碰硬,而是要做起来卖给他们。
“碎片”难题医疗健康行业资深投资人、中卫基金创始合伙人李文罡对《金证券》指出,移动医疗目前处于爆发前夜,还有一段漫长的探索期。而各路资本的“入场”,造成了估值过热的情况,毕竟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产品不完善、商业模式不清晰的状态,“未来肯定会淘汰一大批企业”。
据了解,目前移动医疗项目普遍处于“烧钱”阶段,盈利模式尚在探索期,可以实现的盈利方式主要有可穿戴设备售卖、广告收入、数据变现以及会员增值服务等。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在经历两年的烧钱煎熬后,主打在线问诊的春雨医生曾去年年底推出了收费版会员增值服务,每月8元钱,或者每年花80元,可以不限次咨询医生。就在近期,春雨医生取消了会员特权,所有的注册用户每天都可以不限次数的咨询医生(以前非会员每天只能咨询一次),使用门槛进一步降低。
郭阳对《金证券》记者分析说,从收入模式上来看,移动医疗主要有2B、2C两种,2B是指面对企业,2C则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目前来看,消费者的付费意识不是很强,2C的盈利摸索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2B的盈利模式较清晰。春雨医生取消会员特权,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用户,积累更多数据为变现带来优势。
“如果将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比作两大翅膀,那么线下闭环和碎片化就是移动医疗的两大瓶颈。”在《金证券》记者近期参与的某场移动医疗论坛上,知名投资人俞熔分析称,现在的数据是碎片,个人健康信息、病例、检查数据都分散在各个医疗机构的角落里,不要说互联互通和共享分析了,收集整理挖掘出来都有非常大的难度,不整合起来无法对商业模式和个体化的解决方案产生价值,所以如何解决碎片化的问题,这蕴含着很多的机会。
拿春雨医生来说,其核心资产不仅仅是大量的医生和用户积累,更是平台上所积累和聚集的大数据,这也是投资机构所看重的核心价值所在。依靠数据资产,春雨医生可以与B端对接,为药厂、保险公司、基因检测公司等相关企业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不过,李文罡直言,数据变现是移动医疗的努力方向,但目前尚未有企业真正借此赚到钱。“各平台积累的数据还达不到大数据的容量,数据分析的手段不够,都让这些数据无法形成可信的分析结果,而成为‘死数据’”。他分析称,目前对移动医疗项目价值的评估主要看三根曲线,一根是用户的上升量,一根是医生的上升量,一根是收入的上升量。
“聊效”之痛
医疗需求是刚性需求,移动医疗为患者提供了便利,市场前景广阔,但除了技术、商业模式上的困扰,缺乏政策监管风险。
李文罡对《金证券》记者表示,移动医疗试图把医院为主导转变为医生为主导,这无疑动了现有医疗体系的奶酪,发展中必然会遭遇阻力。而政策监管“地雷”是移动医疗创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他举例称,淘宝也曾上线“医院预约挂号”服务,却被叫停。
郭阳亦对《金证券》记者说,医疗是相对敏感且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较严格,当相关厂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成规模时,一定会面临如何与相关法规相适应的困境。目前来看,该领域尚未有相关政策规范,出现误诊后用户无法维护自己权益。
由于在线问诊没办法实现望闻问切,用户根据医生在线诊断吃药反而病情加重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也成为移动医疗之痛。病患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而患者在手机看病软件上搜出来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了用药问题,患者将无法维权。此外,通过医疗APP诊断,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往往因为证据不全或者缺失,难以解决。
监管层显然已看到了这种风险。8月29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指出“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建立的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李文罡分析称,这无疑增加了问诊类网站的政策风险。一般此类软件都会列出免责声明,表明医生在线回答只供患者参考而不是诊断结果,这实际是打了擦边球。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以春雨医生为例,确实在服务协议中申明:“春雨医生”、“春雨手机诊所”中所有医疗信息、图文影像信息、电话咨询信息等皆不作为诊断结果和医疗的证据,用户只能作为参考。春雨与春雨医生均不承担用户使用和咨询可能产生的医疗风险和责任。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谭启平建议,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移动医疗产业的审查、备案、医生资质、医疗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予以明确、细致的规定,改变移动医疗产业野蛮生长、鱼龙混杂的现状。
不过《金证券》记者也注意到,美国对移动医疗的监管过严也曾引发质疑。今年7月,谷歌创始人布林曾直言,目前美国对该领域设置的监管门槛过高,因此不利于创业者创新。
有业内人士指出,监管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显而易见,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极高的准入门槛,以及为获得牌照而进行的漫长、艰难的博弈。不过,“如果能够规范实行行业标准,别再吹泡泡,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