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质量报
发送一条信息到医患终端,医生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如何,再根据情况返回建议;穿戴着血糖检测仪的患者,随时随地可检查自身病况,以做不时之需;值班护士不用再每隔半小时查一次病房,通过智能平台系统实时监控病房中病人们的情况,极大节省了人力……这些看似在科幻电影中才会有的情景,在现实中也将实现。这,就是移动医疗技术。
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个人数字助理)、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即是移动医疗。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盛行的时代,移动医疗能够在较大程度内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患间的良性沟通,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人口基数庞大的我国,提供改善医疗状况的新思路与技术。
未来大有可为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门诊就诊人数已达68.9亿人次。另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数据显示,移动医疗投入在2011年已占全国GDP的5%,这一份额还在不断攀升。
随着近年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及患者需求的增加,不少企业、医院已经将医疗体系与互联网、移动设备连接在一起,网络与移动设备正一步步打破就医看病的传统格局。“今天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使我们能够更加容易地采集、获取信息,使我们能够更加了解人们在信息沟通交流和共享中的想法和需求。”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张英海说道。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王才有认为,伴随着患者的增加,移动医疗能够将传统的“院内”移动化(即医院普遍建立的患者信息录入系统)向“院内+院外”移动一体化发展,而不仅是局限于有限范围内。传统医疗以“医疗救治”为主,移动医疗则将其延伸发展,将“医疗救治与健康管理”相结合,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更重要的是,实时化、个性化、定制化使移动医疗能够吸引患者并且以患者为需求进行服务。
一方面,移动医疗催生了诸如智能系统、终端佩戴设备等新产品的生发;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移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医院的就诊压力。再加之作为促进消费的一大内容,移动医疗产业前景巨大,生机勃发。
技术标准成重要“处方”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资源处副处长郭顺义认为,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是推动移动医疗发展的几个重要要素。基于此,如何搭建智能平台、保证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是否认可、移动医疗是否切实可行。
作为移动医疗的重要部分,技术撑起了移动医疗的“半边天”,如何将技术做好,是绝大多数企业、医院及运营商思考的关键。在这其中,技术标准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们在医疗卫生信息领域提的标准,就是标准与互操作性。没有一统天下、包罗万象的标准,这也就要求运营者、提供者考虑互操作性以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利用现有的标准解决有限的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需要有场景分析、标准融合。”王才友说。
“现在参与相关标准制定的国际组织很多,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DICOM(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主要侧重医学图像转换的标准,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L7)侧重于电子健康记录的标准等。另外移动技术非常重要,所以ISO也在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副总工程师李海花表示,我国在移动医疗方面的标准出台和标准化过程需要不断吸取经验,考虑多种情况。
长远发展盼多方“会诊”
尽管移动医疗能从技术层面上为医疗事业带来质的变化,但其问题仍旧不可忽视。
安全问题首当其冲。移动医疗基于无线网络运行,而无线网是依靠无线电波进行传输的,易受干扰从而影响其性能,所以在抗干扰性上仍旧需要技术的不断革新。另外,移动医疗的安全保护有待提高,不论是恶意攻击还是无心失误,一旦发生问题就会造成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其次,移动医疗中的产品性能及质量不容小觑。企业首先应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宣传也应在合理范围内,过度的夸张与渲染存在夸大产品功效和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发展移动医疗,需要法律的支持和总体规划,以及标准规范。”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张文中说,要做好科学评判和分析,切忌盲目,做好规划才能长远有效的发挥这个系统的作用。
郭顺义也表示,工信部一直在推动医疗信息化,比如提高宽带技术能力助力移动医疗发展。去年8月份,选取了6~8个城市做信息消费试点,将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相关内容放在其中。另外,通过宽带中国战略,达到2015年实现3G和LTE用户普及到32%,2020年普及到85%的目标;通过宽带接入能力的提高,为移动医疗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和用户基础;从2012年开始电子商务的“十二五”规划和物联网的“十二五”规划里,都将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和个人医疗监护列为重要推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