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碰撞与融合正在发生,移动医疗行业正在如火如荼发展。就在好大夫、春雨医生等第三方机构角逐线上咨询平台时,青岛的公立医院已经提前行动,运用互联网技术介入具体诊疗过程改革医疗服务。
生病住院,住进病房第一件事,就是护士会给患者戴一个手环用于身份核对,然后是在信息表上填写个人信息。
早晨上班,护士首先要交接巡房,然后拿着体温计、血压计到病房再转一圈,回来记录好病人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后,再推着护士推车第三次进入病房给病人输液。
其间,如果出现医嘱和病人情况不符等问题,护士还要在护士站和病房之间来回跑,忙着忙着一上午就过去了。
如今,在青岛中心医院病房里,已经看不到护士们一路小跑的身影了。而这一改变,正是源于移动医疗技术。“有了移动护理终端和移动护理站,我们以前多少年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彻底颠覆了。”该院心内科护士长孙洪巧感叹道。
5月15日,记者来到心内科病房时,孙洪巧正拿着移动护理终端(PDA)巡房。只见她拿着PDA在病人手腕上一扫,然后把量好的体温、血压数据输入PDA,巡房工作就完成了,速度之快连病人都有些不习惯。
“病人住院时我们会发给他一个腕带,里面有张二维码,只要拿着PDA一扫,病人信息都会显示在终端屏幕上。”孙洪巧告诉记者,量完体温、血压,输入后计算机会自动生成病人的生病体征变化表。
当病人需要服药和输液,孙洪巧她们也不再需要在药品上标注药品名称、病人信息,使用时也不需要反复核实,只要用PDA在药品二维码和病人腕带上各扫一下,信息是否匹配就自动显示了,既快捷又安全。
移动护理站看上去就像一个电脑桌,台面上安放着电脑屏幕,第一层抽屉放键盘,下面几层则可以分类摆放护理器械,不同的是,这个电脑桌有“腿”,可以推着到处走。有了这台机器,护士给病人护理完后,在病人床边上就可以快速书写护理文书,记录病人病情变化,遇到疑问,打开系统可以查阅原始医嘱,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该院院长兰克涛说,移动医疗技术改变了过去以经验管理为主的医疗服务模式,简化了服务环节,规范了服务流程,安全快捷的同时,还便于监督考核,通过计算机后台护理人员的巡视病房情况、医嘱执行情况等一目了然。
目前青岛市的公立医院,除中心医院外,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401医院也都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推广这套移动护理系统。
其实,不光是医院、医生、护士对移动医疗感到方便,患者也是受益的。在青岛中心医院住院的患者肖楠就深有体会:“一住进来就给我一个腕带,打针、吃药只要扫一扫就行了,不用一遍遍地报名字,也不会吃错药打错针。”肖楠觉得,有了这套系统,自己住院看病都很放心。
与此同时,为了缓解“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立医院、青岛中心医院等11家医院开展了远程会诊业务试点,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301、山东省立医院等全国乃至世界著名医疗机构的专家诊疗服务,会诊费用的80%纳入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报销范围。
“基层医疗机构放射线方面的大夫比较少,通过远程PACS系统可以及时传给青医、市立这样的大医院,当天报告就能发回来,急诊的病人5分钟之内专家看完就能传回来。”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主任陈平介绍。
医疗资源网络云端整合,提供视频、书面、影像、电话等医疗服务新模式,既实现了远距离患者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又解决了医疗水平差距问题,还帮助偏远地区患者避免了长途奔波看病的辛苦,降低了医疗费用。
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青岛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与服务计算研究所主任宋波认为,互联网+医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医院内部的信息管理;二是医院与医院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进行会诊、学术交流;三是患者与医院通过互联网改变医疗行为和就医模式。
“不论哪一领域,最终目的都是让患者看病就医更加便捷更加安全。”宋波说。
互联网+医疗,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效率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另一方面,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将改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因此,移动医疗行业未来还大有可为。
“我这个医生原本一年只能看60个病人,通过远程系统可以看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得到的病人数据和分析结论肯定更可靠,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于医院诊疗行为进行监管。”青岛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青岛市将搭建一个全平台,不止是网上预约挂号、自助打印报告,还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多种手段精确导诊,并且通过手机实现诊间交费、检查结果推送等。
百姓期待的“云医院”,看病就像网上购物一样,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医院床位情况、药品价格,手机付费就能购买高品质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都将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