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61.7K



中医四诊是指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望 诊

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

「神」是精神、神气状态;

「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

「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徵象;

「态」是动态的灵活呆滞的表现。这就是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瞭解病人的

「神」扁鹊很重视也很善於望诊,把它列为四诊之首。

闻 诊

所谓「闻诊」,是指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

问 诊

所谓问诊就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

 

 

切 诊

所谓「切诊」,就是脉诊和触诊。脉诊就是切脉,掌握脉象。触诊,就是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颁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

扁鹊在总结前人诊法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切诊法」。《史记》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司马迁为名医立传,扁鹊居首,可见司马迁对扁鹊的尊敬和对切诊法的重视。

 


望 诊


五色辨病症

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


(1) 青色:主风、塞、痛诸证。多见于小儿惊风或青筋串鼻的小孩;或由于感受寒邪,身体某部剧烈疼痛,面色发青,如厥(肠道虫病);或见于休克,多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不良,皮肤血管收缩所致。

 

(2) 白色:主虚证,是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气虚、血虚或阳虚的表现。多见于贫血、失血、肺气虚、肾阳虚。如大出血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慢性肺病(肺)或慢性肾炎等病人多面色(白光)白。


(3) 黄色:主见于湿、虚请证,黄而鲜明如橘子色的,多为湿热阳黄,可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黄而晦暗如烟熏色的,为寒湿阴黄,多见于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胆汁型肝硬化等;淡黄、萎黄为脾虚、血虚,脾虚多由消化和吸收不良引起,血虚则可能是疟疾、钩虫病所致。


(4) 红(赤)色:主要见于热证(虚证、实热),有表里虚实之分。面红、发热或微恶寒、不渴或微汗脉浮数的多为表热,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面色较红、发热、口渴、多汗、脉洪大的为里热,如兼有胡言乱语、便秘,则为里实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机体反应较强烈的阶段;如午后两概发红、低热,则多为阴虚火旺,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等。面红目赤,不发热的,为肝火上逆。


(5) 黑色:主寒,主痛,主水气,主療血。可见于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肾不納气,血等病证,如肺气肿、心脏病等;眼周黑晕,妇女为带下病,男子为水气病(水肿病、肾性水肿、心性水肿)。

 

闻 诊


听声、嗅味辨病症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通过声音和气味了解病情的寒热虚实及病邪所在部位进行诊断。


听声音

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

 

①语声

1)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

2)语声高亢洪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

3)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

4)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

5)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

6)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

7)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

 

②呼吸声

1)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

2)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

3)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

 

③咳嗽声

1)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

2)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

 

④呕吐声

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

 

⑤呃逆声

1)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

2)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

 

⑥嗳气声

1)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

2)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引起的,则无酸腐味,声音低沉;

3)若是情志变化而致的,则声音响亮,频频发作,嗳气后脘腹舒适,属肝气犯胃,常随情志变化而嗳气减轻或加重。

 

嗅气味

气味分为病体气味和病室气味。嗅气味以辨邪气性质为主。

①嗅口中气味

口臭是胃热,或有龋齿,咽喉、口腔溃疡,口腔不洁等。口气酸臭,多因宿食不化。口气腥臭、咳吐脓血是肺痈。

 

②嗅排泄物

1)气味痰、涕、大小便、月经、白带等气味酸腐秽臭,大多为实热或湿热。痰涕秽臭而黄稠,为肺中有热;大便酸臭为肠胃有热;

2)小便臊臭混浊、白带色黄而臭,为湿热下注。凡排泄物气味微有腥臭,多属虚寒或寒湿。大便腥气而溏稀,为大肠虚寒;白带味腥而清稀,为寒湿下注。汗有腥膻气,为风湿热久蕴于皮肤,而津液蒸变所致。

 

③嗅病室气味

1)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的病室充满霉腐臭气;

2)疮疡溃烂,室内有腐烂的恶臭味。若室内有血腥气味,多为失血证;

3)尿臊味,多见于水肿晚期患者。

 

问 诊


问饮食、起居辨病症

问寒热


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是机体正邪相交的表现。

但寒不热:病人感觉寒冷,而不发热。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证。

但热不寒:病人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证。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证。

恶寒发热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问汗


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

无汗:外感病寒邪,发热、怕寒、头痛无汗者为表实证。

出汗:外感风邪,发热、怕风汗出者,为表虚证。

自汗:白天稍活动即出汗,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阳气虚损所致,多为内伤病。

盗汗:指夜间睡着后出汗,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为阴虚内热所致,为内伤病。

 

问疼痛


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

头痛:突然头痛,痛无休止、伴有怕寒发热,多为外感实证。头痛时发时止,有胀痛劳累后加重,或伴有眩晕者,多为内伤虚症。

胸痛:肺热之胸痛以一侧为多,发热咳嗽、痰黄而稠;胸痹证之胸前心区有重压感,或刺痛,反复发作,伴有心悸气短;肝胆病疼痛表现为两胁胀痛不适;胃病疼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伴有嗳气吐酸水。

 

问睡眠


失眠: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如痰火食积内忧失眠,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注:此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原创。只为中医文化的传播和分享,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电话:010-8277064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颐泉汇1号楼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