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中的“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聚,是病理性产物;“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主要由于消化系统气机运作失宜,加之过量食用油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或饮酒、饮生冷饮料而致。
发病倾向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对梅雨及湿重环境适应力差。痰湿体质常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发病时同时并见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辨证施治
1.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痰多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体倦,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燥湿化痰、温肺降逆。
主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常用药:陈皮、煮半夏、茯苓、厚朴、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等。
2.痰湿中阻
证候:腹部痞塞不舒,进食尤甚,胸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恶心呕吐,胃纳呆滞,口淡不渴,大便正常或不实,舌苔厚腻,脉沉滑。
治则: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方:二陈平胃散。
常用药:陈皮、煮半夏、茯苓、厚朴、苍术等。
3.痰湿蒙窍
证候: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睡困乏,舌苔厚腻,脉沉滑。
治则: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平肝息风。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常用药:白术、天麻、陈皮、煮半夏、茯苓、竹茹等。
具体症状表现
1.面部皮肤油脂较多
当脂肪的量超过了我们正常的身体需要时,脂肪就会从排泄口渗出。这时不仅面部油脂较多,身上皮脂腺发达的地方都会油油的。由此,体内的油脂代谢出现异常,有过多的油脂积聚,这是痰湿积聚的表现。
2.体形肥胖、腹部松软
痰湿阻在脾胃,脾气不能畅行,营养物质的转化缺乏动力,就停留在肌肤之间。而腹部的肌肉较松软,平时的运动最少,犹如一大块“海绵”,容易吸“潮湿”。脂肪的质地很柔软,所以痰湿体质的肥胖,摸上去松松的、软软的。
3.面色又黄又暗
尤其是中年人,面色发黄,眼袋很大,脸上好像浮肿一样。痰湿体质的人,因为水液代谢不正常而停滞在身体内、停留在皮肤下,就会有浮肿。痰湿停滞,也会阻碍气血的运行,气血不能到达皮肤,所以面色黄而灰暗,没有光泽。
4.多汗
到了梅雨季节,那种湿湿热热的天气吧,闷热,有汗但又出不畅,皮肤摸上去黏滋滋的。大家都知道雾和潮湿是挥之不去又会渗透的,这就是“湿”的特性。人体在热的时候会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痰湿就会随汗而出,黏滞不爽。
5.容易困倦、身重不爽
很多人都会有每天睡眠也还算充足,但就爱犯困的毛病。浑身像裹了湿布一样重重的,胃口也不好,这是湿困肌肉所致,也是湿困脾胃的反映。
6.经常有痰
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肺部的功能障碍,使得水饮积聚,痰涎增多。而中医理论中的痰,不单指呼吸道的痰,也指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中粘稠不易流动的部分,包括脂肪等,所以有“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的说法。
痰湿体质冬季养生
需要提醒的是痰湿体质的人,不要轻易进补,如果进补,就跟火上浇油差不多,会越补越乱的。一个痰湿体质的人,气血阴阳,一起来补,最终,被补的头晕眼花。要进行合理调理。
精神调养: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之肌肉。气功方面,以站桩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饮食调理:饮食清淡为主。宜吃: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白果、扁豆、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药物养生: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调理的五种糖粥
1、黄芪山药薏苡仁粥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化痰,清心安神。
【原料】黄芪、山药、麦冬、薏苡仁、竹菇各20克,糖适量,粳米50克。
【做法】先将山药切成小片,与黄芪、麦冬、竹菇一起泡透后,再加入所有材料,加水用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
2、菖蒲薏苡仁粥
【功效】清热化疾,祛湿解暑。
【原料】菖蒲15克,陈皮10克,云苓30克,薏苡仁6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把薏苡仁、粳米洗净,将浸泡好的陈皮、菖蒲、云苓入净布包起,煮粥,待熟后加入冰糖,拌匀即可食用。这也是一道平日可吃的保健粥。
3、四仁扁豆粥
【功效】健脾渗湿,利水化痰,润肠通便。
【原料】薏苡仁、红小豆各20克,冬瓜仁、白扁豆各15克,苦杏仁、白蔻仁各5克,粳米150克。
【做法】先将上述所有原料淘净,凉水浸泡1小时。然后将浸泡好的米倒入沙锅中,武火将水烧沸,改用文火,熬至粥稠豆烂即可。
4、韭菜炒虾仁
【功效】壮肾阳,温中散寒,健胃提神,消肿止痛,活血化淤,下乳汁,解毒等。
【原料】韭菜250 克,鲜虾仁100 克。
【做法】用油锅先将韭菜炒好,然后将鲜虾仁100 克放入,再炒片刻,加少许胡椒粉(0.2 克左右)即成。
5、虾马童子鸡
【功效】温肾壮阳,益气补精,活血去痰湿。
【原料】虾仁20 克,海马10 克,童子鸡1 只。
【做法】将虾仁与海马用温水洗净,泡10分钟后放在已洗干净的子公鸡上,加少许葱与姜,蒸熟到烂。虾仁、海马、鸡肉并汤都可吃完。
艾灸对痰湿体质的作用
艾灸,简称灸疗或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作用机制与针灸有相近之处,并与针灸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
逐湿寒:艾草属纯阳之性,对治疗寒邪、阳虚有奇效。灸火能产生活跃的能量,对经络有激发、疏导的作用,加上中草药的药性更是寒湿的克星,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补元阳:现代人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加之工作繁忙、压力过大,很容易早衰,元阳之气衰弱,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入侵。艾灸补元阳,就是在关元、命门、足三里等几个大穴上做灸疗,这样能很好地提高正气,人体自然也就能抵抗外邪不生病了。
通经络:经络不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疼痛,经络是气血的通道,经络通了,气血的运行就顺畅了,疼痛自然就消失了,就是中医上讲的“通则不痛”。艾灸通过火力使药力得到发挥,强行把经络中瘀滞化掉。
调正气:正气是人体与病邪斗争的能力。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因。艾灸能达到扶正祛邪的功效。明朝《医学入门》中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
注:此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原创。只为中医文化的传播和分享,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