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名中医董瑞:二十四节气保健养生之清明
61.7K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气。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几千年前《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养生康复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老百姓认可。首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三届民盟中央常委、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院长、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董瑞精通《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临床一线近四十年,深刻体会到“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的变化规律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出借助“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变化规律,调补阴阳的观点。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保健养生,董瑞主任医师亲任主编,硕士研究生刘颍利、董莹、王玉辉,主治医师耿占印及北京膏滋堂与北京双艾堂总经理董杰为副主编,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写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累计三十六篇,将陆续发表,以续读者,请大家多多指正。
 

清明历史渊源
 
清明,又名“三月节”、“踏青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于每年4月4日左右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这日,东南风至,天气开始暖和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清朗,四野明净,生机勃勃。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虹始见。”在清明节气统辖的十五天里,桐树开始开花。桐树在中国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就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最早记载。在中国人眼里,梧桐是吉祥的象征。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即鹌鹑)开始出来活动,田鼠化为鴽说明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彩虹出现,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另外清明三候花信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三花一开,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萌动。


 
清明民俗风俗
 
1.清明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2.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据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其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的清兵并未善罢甘休,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位出村的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那位农民回家候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一些艾草,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团子。然后把青团都放在青草里,混过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又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学会做青团以遇敌自保。后来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3.喝明前茶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古时贡茶求早求珍,于是把春茶分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种。其中火前即是明前,因为古人在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习俗,三日内不生火做饭,故称为“寒食”,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实际上就是“明前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杭州龙井观看龙井茶采制时,曾作诗《观采茶作歌》,有诗句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是指“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好,过早太嫩,过迟太老。

4.清明祭祀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留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即位后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并不介意,他不愿流连于功名利禄,选择悄悄地到绵山隐居以便侍奉家中的老母。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后纪念介子推,将绵山改为介山,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还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做成木屐,叹道:“悲哉足下”。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5.荡秋千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之所以要荡秋千,也是因为春三月,天气渐暖,春和景明,有利于阳气生发。


 
致病因素

1.风寒邪气
清明一到,气温明显转暖,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百花齐放,春意盎然,春游踏青正当时,户外活动增多。然而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春风容易导致风寒入侵,加上清明多雨,湿气较之前会有所加重。在“风”和“湿”共同作用下,容易引发感冒、风湿、肩周炎等病痛。因此,清明节气要尤其注意防止湿寒侵邪。建议外出踏青赏春时,穿衣仍然以轻便保暖为主,准备一件轻薄外套,及时增减衣物。容易出汗者最好随身携带一条小手帕或毛巾用来擦汗,以免“风邪入体”。

2.七情致病
从立春开始的2个月内,肝气逐渐旺盛。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阻碍其运化的功能,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每年3-5月是精神病复发率最高时段,因此做好对情志的疏导和干预非常必要。


 
清明养生规律
 
清明养生贵在顺时而为。从立春到清明整整两个月,其间经过雨水、惊蛰、春分,至清明时节大地渐暖,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天空清而大地明,养生保健重在顺应自然。

起居规律
清明是农作物一年播种的好时机,同样也是人之阳气生发的难得时段。此时养生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早晨5点左右起床。5点为一日的“惊蛰”,不起床会压制气血运行的通道。7—9点是辰时,此刻,胃经最旺,吃早饭最合适。

饮食规律
清明正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当春之时,内经强调“食应减酸宜甘以养脾壮阳”,也就是说,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忌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腻生冷。

情志规律
清明时节天气清澈明朗,冰雪消融,草木萌发,桃李初绽,万物欣欣向荣,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到处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

运动规律
中医养生,清明是个尤为重要的节气。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如此。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升发有益。因此,建议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的地方,比如公园、广场、树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多活动,使阳气升发有路。晨练时多做户外活动,多与绿树青草接触,达到与自然状态同气相求的目的。


 
康益清明之养生
 
1.康益冬病夏治:是指在“三伏天”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用药、“三伏贴”贴敷即中药外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适用于哮喘、肺纤维化、肺气肿等肺系疾病,风寒湿痹等关节疾病、泄泻等脾胃疾病。

2.康益艾灸:清明时节,随着自然界阳气逐渐升发,体内肝气达到最旺,而肝木旺生心火而易克脾土,清明养生可以艾灸大椎穴、至阳穴、名门穴、足三里穴以达到升发阳气、条达肝胆、强健脾胃的目的。

3.康益艾足浴:人体足部有足之三阳经和足之三阴经经过,是人体经络汇聚的地方之一。泡洗后通过点按下肢和足部相关穴位,激发人体潜在的机能,调整身体失衡的状态,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有自我保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俗话说“足乃人之底,一夜一次洗。”一年四季坚持足浴,各有功效,正所谓“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清明时节雨水较多,此时气候潮湿、阴冷,反复多变,用艾草等中草药,加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泡洗,有助于散寒除湿。

4.仙芪扶阳固本丸:该中成药主要是由白人参、淫羊藿、蛤蚧、黄芪、白术、茯苓、白扁豆等中草药组成,具有补肺、健脾、温肾、扶阳固本的功效,适用于肺脾气虚证。
 
电话:010-8277064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颐泉汇1号楼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