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小寒节气。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几千年前《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养生康复是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老百姓认可。首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院长、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董瑞精通《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临床一线近四十年,深刻体会到“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的变化规律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出借助“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变化规律,调补阴阳的观点。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时辰”保健养生,董瑞主任医师亲任主编,硕士研究生刘颍利、董莹、王玉辉,主治医师耿占印及北京膏滋堂与北京双艾堂总经理董杰为副主编,从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写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累计三十六篇,将陆续发表,以续读者,请大家多多指正。
小寒历史渊源
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交接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月6日前后,农历腊月十二左右,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到1月19号前后结束。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曰小寒。月半则大矣,冷气积久为寒”。解释为小寒处于农历十二月的前半段,天气虽寒,却尚未到极点。我国民间有“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和“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谚语,形容的就是小寒节气的寒冷。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也就是进入了“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小寒与冬季“数九”中的三九相交,因此,进入小寒也意味着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小寒有三候:初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禽鸟总是比人类更能预知到冷暖的变化。小寒虽然是冰天雪地,但是阳气已动,候鸟大雁感阳出现向北飞的迹象。喜鹊已得来年之气,开始衔草筑巢,准备孕育后代。羽毛漂亮雉鸟也被称为“阳鸟”,它们会感阳气的萌动而雌雄同鸣。
小寒民族风俗
我国南北地域跨度大,小寒节气天气酷寒,因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
1.探梅
小寒的时候,天气正冷,此时百花未开,只有腊梅花却迎寒怒放,有诗云:小寒惟有梅皎洁,未见梢头春一枝。冬日里挑选有梅花的绝佳风景地,细细赏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2.冰戏
我国北方入冬后天寒地冻,冰期十分长久,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
3.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祭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的本意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腊祭有三层含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谢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大家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自周代以后,“腊祭”之俗历代沿习,从天子、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4.补膏方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万物敛藏,养生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滋补内脏。膏方不仅能够预防和治疗疾病,还具有滋补身体,强壮体质的作用,在冬日里受到民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膏方进补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5.吃糯米饭
广州是中国有名的美食之都。在广州,小寒早上有吃糯米饭的习俗。为了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6.吃菜饭
老南京在小寒节气,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组成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香鲜可口。
致病因素
1.风寒邪气
人体的津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凝则不通,不通则痛。在寒冬季节,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人群应格外注意。寒邪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出现恶寒、手足冰凉、腰膝酸软等。寒性收引,容易出现筋脉的挛急,导致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另外三九严寒,及时预防冻疮。
2.七情致病
小寒节气,肾官当令,肾主水,藏志,在志为恐。冬季收藏,收藏得令则神志安定。若收藏不当,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肾不交,容易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所以冬季也是焦虑症好发的季节。
小寒养生规律
董瑞院长依据临床经验总结提出“五脏六腑之所喜即养生之所需,五脏六腑之所恶即养生之所忌”。小寒节气,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在天地肃静的冬季,动物早已居穴冬眠,辛勤了一年的人们也借机休息,小寒犹如黎明前的黑暗,过了小寒,熬过漫长的“数九寒冬”便胜利在望。
起居规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虽然解释说小寒比大寒温暖,但从历年记录的气象记录来发现,小寒节气处于“三九”寒天,通常是比大寒还要寒冷,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所以小寒节气要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白天出门戴上帽子、手套和围巾等。减少晚上外出活动的频次,以免伤及人体阳气。另外要格外注意保护容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如头颈部、胸腹部、腰背部及四肢等。
饮食规律:
小寒节气天气寒冷,寒邪易伤及人体脾阳和肾阳,饮食上进补时,以温补为主,可以食补、药补相兼。食补上可以根据自身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情况,结合食物的性味选择性地进食牛肉、羊肉、鸡肉、鸭肉、精肉、鳝鱼等食物。食物中羊肉是小寒节气温补的首选食物,常吃羊肉,不但可以抵御寒冷,而且对一般虚寒性疾病也有治疗和补益的效果。《金匮要略》记载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温补类药膳的代表。药补上可选择人参、黄芪、阿胶、当归、首乌、枸杞等滋阴潜阳、补气补血之品。另外还可多食当令的蔬果、坚果等。
运动规律:
小寒节气天气寒冷,需适应大自然的变化。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跳绳、踢毽子或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平和的运动,不可出汗过多,宜动中求静。
情志规律:
小寒节气一般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体就需要像动物冬眠一样储存阳气来实现“冬藏”。例如适当减少房事次数,降低欲望,勿争强好胜,避免过度亢奋,努力不懈,顺时而为,学会藏神。上班族可适当午睡片刻,以缓冲工作压力。
康益小寒之养生
1.康益冬病夏治:是指在“三伏天”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用药、“三伏天”贴敷及中药外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适用于哮喘、肺纤维化、肺气肿等肺系疾病,风寒湿痹等关节疾病、泄泻等脾胃疾病。
2.董氏膏方:中国有句谚语“冬令进补,来春打虎”,董氏膏方就是冬令进补方法之一,具有强身防病、治未病及调治慢性病的疗效。膏方是一人一方,需要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调整。
3.康益艾灸:小寒节气天气寒冷,易伤人体阳气。中医认为寒邪伤及肾阳,容易出现腰膝冷痛、尿频等现象。此时可以艾灸涌泉穴和血海穴。涌泉穴位于足底,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的交点上。此穴对于失眠、高血压等病都有良效。血海穴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此穴对于月经不调、膝关节疼痛、荨麻疹等都有良效。
4.康益艾足浴:足部若不注意保暖,寒邪极易通过脚部侵袭人体,损伤阳气而致病,或使旧病复发、病情加重甚至恶化。俗话说“足乃人之底,一夜一次洗”、“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艾足浴疗法是选择艾草等中草药,加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泡洗。人体足部有足之三阳经和足之三阴经经过,是人体经络汇聚的地方之一。泡洗后通过点按下肢和足部相关穴位,激发人体潜在的机能,调整身体失衡的状态,达到驱寒散邪,防病治病的效果,有自我保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尤其适用于手脚冰凉等。该疗法操作简单,方便舒适,效果显著,受到很多患者的喜爱。
5.仙芪扶阳固本丸:该中成药主要是由白人参、淫羊藿、蛤蚧、黄芪、白术、茯苓、白扁豆等中草药组成,具有补肺、健脾、温肾、扶阳固本的功效,适用于肺脾气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