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体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尿频、常腹泻、出汗多、神疲乏力、皮肤暗沉等现象。身体胖而发白,或者面色淡白。经常四肢发懒,怕冷,喜欢让身上感觉温暖。
《本草纲目》记载阿胶入心经,有补血养心之功效,并赞誉其为“补血圣药”。所以在天气转凉的秋冬进补阿胶,可养心强心,增强血液循环,有效预防手脚冰凉。
现代研究认为,阿胶能改善人体微循环,促进末梢血管血液循环,温经补血改善手脚冰凉现象。冬季人们普遍手脚冰凉现象严重,尤其南方湿冷天气,冬至进补选用董氏膏方-黄精枸杞阿胶糕已成为养生爱好者的必备首选。
气虚体质的人会感觉乏力、气短,严重时稍稍活动都会感觉很累,爬两、三层楼就已经气喘吁吁了。也有的面色苍白,甚至容易出虚汗。
原料:8克补气的黄芪、10克益气养血生津的党参、2枚补益脾胃的红枣、100克温中益气、补精养血的鸡肉、25克瘦猪肉、3克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龙眼肉。
做法:放砂锅里,加适量水,微火炖汤,炖熟后喝汤,能补气养血、宁心安神。
阴虚体质易“上火”,实际上这是一种虚火。经常感觉手足心发热,是阴虚内热的一种表现。因为易“上火”还会表现出消瘦、咽干口燥、面部的两颧潮红、自觉身体一阵阵发热(实际体温并不高)、晚上容易盗汗、心烦易怒、便秘等现象。
可以经常用玉竹、麦冬泡开水代茶饮用,或者做成药膳;也可以喝五汁饮,取用梨汁、荸荠汁、桑葚汁、麦冬汁、藕汁各适量,和匀凉服。
熬夜伤阴上火的人,不妨试试用枸杞加上菊花泡水,不但养肝阴、清肝火,还可以明目。
湿热体质的人常常偏胖。症状大多是神疲乏力、易困倦、四肢无力、湿疹、舌苔厚、不想吃饭、大便黏马桶、小便黄等。常会感觉身体比较困乏,提不起精神,有时口气也比较重。
用荷叶10克,薏苡仁30克煲水200-300ml代茶饮,是祛湿的好饮料;
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食物有:绿豆、苦瓜、丝瓜、芹菜、荠菜、芥蓝、竹笋、紫菜、海带、四季豆、赤小豆、薏西瓜、兔肉、鸭肉、田螺等。
湿热体质者要少吃:甜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酒。也不宜食用:燕麦、燕窝、银耳、蜂蜜、麦芽糖等食物。
痰湿体质的人有痰多,觉得微微的胸闷,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甚至面色淡黄而黯,眼皮微浮,容易困倦,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
痰湿体质的人多伴脾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就会生痰,所以有痰湿症的人,可以通过健脾的方法来运化痰湿。
云苓、薏苡仁、土茯苓都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痰湿体质适合使用;痰湿伴有腹泻,可以常吃芡实、莲子。
痰湿如果还出现腹部胀满,食欲减退,咳嗽有痰,使用广(新会)陈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将它泡开水喝,或者煲汤时加入少许。
特禀体质,通俗的说就是过敏性体质。比如有过敏性鼻炎的人,遇到空气不好的环境中,特别是有粉尘,会诱发喷嚏,严重的会出现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荨麻疹等也属于特禀体质。
日常饮食应多吃一些滋阴清热、养血补气的食物,如小米、芝麻、绿豆、薏苡仁、黄豆等,用它们熬粥就不错。
平时要少吃甚至忌口:辛辣食物、虾、蟹、海鲜类食物、牛肉、羊肉、鹅肉、韭菜等。
瘀血体质的人存在气血不通的情况。可以表现为面色口唇晦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头、胸、胁、腹或四肢等处刺痛而且疼痛晚上加重,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
多吃一些活血类的药物,比如常吃药膳当归田七乌鸡汤。
可取乌鸡1只,当归10克,田七5克,生姜1块,先把当归和田七放进清水中浸泡二十分钟,然后将乌鸡放进煲汤的容器,再把当归、田七、生姜一起放在乌鸡上,加入适量的盐,倒入清水淹过乌鸡,盖上盖,水开之后,小火焖3个小时,鸡肉烂熟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