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智库早虚弱者也。主要阐明了膏方之特点在于“因人处方、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用药讲究、工艺独特”;其主要作用在于扶正补虚、防治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膏方应用之关键在于“因人处方、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治则,即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包括治疗原则及方法。它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在辨证论治基本原则指导下指定的,对于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治病求本,平衡阴阳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膏方应用临床表现中,或采用“正治、反治、反佐、治标、治本、标本同治”之法。总之要探病求源,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确立相当的治疗方法,切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膏方之重点在于用药物的偏胜之性,补其偏衰,抑其偏盛,纠正人体阴阳之不平衡。
2.五味所入,以平为主
五味所入,《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五味归脏具有主次轻重之分,药物有其性味之偏,不同味药物对五脏作用也各不相同。在膏方临床应用中,旨在通过药物性味的阴阳配伍、相生相制、互根互用,用五味之性去纠正脏腑之偏,调节人体阴阳失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调补五脏,脾胃为重
脾胃位于人之中焦,乃“后天之本”,运化“水谷、水液和津液”三类物质,化生气、血、营、卫、津、液、精、髓、骨、脉等,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空窍、腔隙等。故人之生机及脏腑须依靠脾胃运化精微物质滋养灌溉。故根据前人组方之经验,多以脾胃为重。故膏方中常用人参、西洋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熟地、菟丝子、肉苁蓉、鹿角胶、黄芪等药,后天补养先天,先天温养后天,从而达到调理脾胃是滋养身体治疗疾病之目的。
4.动静结合,相反相成
岳美中曰:“一般说来,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在组剂处方中,用静药,佐以动药,用动药,佐以静药,动静结合,常可收到好的效果。”膏方组方用药当动静结合,相反相成,方可防止静药过份滋腻,阻碍中焦运化,从而达到滋养、调补、治疗之功效。
5.补泻兼施,诸药相合
服用膏方多为体亏虚或病程中正气已伤而邪气尚存者,纯补之则邪气益固,纯泻之则正气不支,只宜补泻兼施。"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是治疗疾病基本原则,疾病发展变化错综复杂,有虚中夹实、寒热错杂、阴阳互交等等不一而足,治疗时应准确辨证、精确用药,或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既要灵活运用,又要掌握分寸,应当将补与泻结合运用,统一矛盾,使之各有所宜。诸药相合,共呈补泻兼施之功。
6.调和气血,循行有度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膏方重在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之平衡,通调气血,保持气血循行有度。气为血帅,活血必先理气,故在膏方应用中,应辅以理气药,气行则血行,到达气机升降出入有常,如此方合“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大法。
7.因人制宜,疗补结合
膏方与一般汤剂相较,要求医生从每个患者实际出发,辨证准确,配伍严谨,且要应和气候特点与地域特点,做到因人制宜,疗补结合。
因人制宜就是说制定膏方应该针对患者的体质类型和疾病性质,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如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膏方中多佐行气活血之品;妇女以肝为先天,易于肝气郁滞,故宜辅以疏肝解郁之药;小儿为纯阳之体,多以甘淡之品调养;中年人负担堪重,又多七情劳逸所伤,治疗时多需补泻兼施。
疗疾是膏方重要作用,而不同种疾病各有其特性,同一种疾病也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不同而有不同,因此要求医生准确把握药性、灵活运用才可收到功效。例如中老年人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此时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
8.形神共养,祛病延年
膏方者有疾治疾,无疾养身,可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在服用膏方同时应注意,调节情志、调节饮食、顺应四时、形体锻炼,从整体上达到形神共养。
参考文献:
[1] 王绪前.中医膏方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76-78.
[2] 王幸福.杏林薪传----一位中医师的不传之秘[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011:7-8.